文 | 默达
国内旅游出游2.95亿人次,同比增长7.6%;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668.9亿元,同比增长12.7%——“五一”旅游市场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,也呈现许多崭新特点。
超大城市、特大城市依然是今年“五一”假期国内游的热门目的地,而相较于“人挤人”“一房难求”,更具性价比的小城市、县域和乡村旅游市场也因“反向游”“捡漏游”而强劲增长。某商旅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,十大热门县域旅行目的地订单同比增速达36%,显著跑赢全国大盘,俨然一块块充满潜力的璞玉。
县域旅游并非横空出世,而是多种因素共同雕琢的结果。一方面,热门旅游地太过拥挤,促使许多游客选择“反向出行”“平替旅游”。另一方面,则是县域自身的吸引力增大,尤其是对年轻游客而言更具性价比。山水田园、古镇村落,主打的就是“原生态”,提供了个性化、差异化、品质化的旅游体验。此外,交通条件改善、自驾游增多、社交媒体传播等也是重要的现实因素,消息通达、步履可达,更多优质旅游资源得以被看见、被推荐。
综观上榜的优质县域旅游地,无不经历多年深耕,积累口碑,甚至形成了品牌效应。到安吉去露营,到平潭去“追泪”,在景洪感受傣家风情,于婺源油菜花海中骑行……珠玉在前,各美其美。县域旅游的发展,也整合了相关资源,形成“周边行”“乡野行”“生态游”“文化游”等各类旅游精品线路,带动地方产业融合发展,串珠成链,美美与共。这场景区与游客的双向奔赴中,游客的选择更多了,乡民致富的路子也拓宽了。
旅游市场下沉,背后是文旅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结构性变化,也反映出地方文旅发展思路的转变和接待能力的整体提升。从淄博到天水,每一次“泼天富贵”都能带动文旅环境提质升级;从“尔滨承诺”到“王婆说媒”,每一份真情付出都能挖掘出新的亮点。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优质体验,将地域特色打造成独特魅力,可期待市场进一步细分发展,创造更多消费场景,让“文旅热”释放长久活力。
我们乐见县域旅游逆袭成“黑马”,也应看到热潮背后存在的问题和隐患。从景点开发的角度看,部分县域游项目仍处于开发完善阶段,景区管理能力有限、管理经验不足、缺少迎峰预案,“野景点”“私设景点”等问题亟待解决。从配套设施的角度来看,停车困难、食宿简陋、交通不便、维权不易等是许多游客集中反馈的问题,需要深耕细节、做好服务。“玉不琢,不成器”,只有多站在游客的角度思考,才能确保旅游体验“细腻如玉”。
“五一”前夕,本报就曾刊文展望县域旅游走红的前景,如今看来,这份来自乡野的淳朴美丽还在源源不断为我们带来惊喜。期待各方携手共建,精心打磨好县域旅游这块“璞玉”。